公司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福建省级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学院还设有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
一、生态学科
十大网投官方入口生态学学科是由老一辈科学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未开创的农业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基础上,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十大网投官方入口副董事长林文雄教授接力,根据当代生态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司现有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特色整合而成。团队建设始终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国际的团队建设理念,坚持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以学科融合、理农结合、服务三农、协调发展为宗旨,以具有闽台区域特色的生物种群为研究对象,从分子、个体、种群、群落和系统水平,深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与发展机制,促进了本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
1997年《农业生态学》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生态学实验室被评为合格实验室。在水稻生理生态研究室(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基础上,2003年成立了农业生态研究所。生态学于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点(福建省省属高校唯一的生态学博士点),2005年获福建省重点学科。2011年生态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博硕士点。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科研项目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SCI 收录论文6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奖19项,出版专著、教材21部。已授予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120人。
我司农业生态学创始人吴志强教授编著的《农业生态基础》(1985年出版)是我国第一本农业生态学教科书,林文雄教授主持和指导的《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态学》被评为农业部优秀教材。我司原为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林文雄教授为荣誉主任委员,曾任森教授和林瑞余教授为委员。
生态学科拥有多个国家、部省级科技平台,包括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控重点实验室、海峡西岸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的化学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学科带头人林文雄教授为国际化感学会理事、亚洲化感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PLOS ONE杂志学术编辑。曾任森教授为国际化感学会理事长、国际化学生态学会理事、亚洲化感学会首任秘书长、国际昆虫学顶级期刊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杂志编委。教师获得了国际化感学会Grodzinsky奖和Rice奖。
学科中林文雄教授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曾任森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学科中拥有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家。许卫锋教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林向民教授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宋圆圆研究员为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赵艳琳教授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
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林文雄教授主持第十五届中国农业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林文雄教授当选为亚洲化感作用学会理事长
林文雄和曾任森两位教授分别当选为国际化感作用学会理事和理事长
二、生物学
十大网投官方入口生物学一级学科是十大网投官方入口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1997年,由中央与地方共建设立十大网投官方入口生物学理科基地(试办),2001年我司成立澳门十大正规网投平台,理科基地正式由澳门十大正规网投平台负责承办。2006年,生物学一级学科正式批准成立。本学科自创建以来,一直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先锋,服务海西先行,办学内涵提升”的主题,在坚持学科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征和现有生物资源,以服务海西和经济建设为目标,紧跟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坚持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了生物学团队建设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在团队建设方面,目前本学科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7个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福建省重点学科;拥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8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福建省属院校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第一个设站点。
在科研方面,本学科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4个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近年来,生物学学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部委及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5年来,有91人承担了305项各类科技项目,总经费达 16929.1万元,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科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586篇(SCI、EI收录200篇),授权专利25项。
在人才建设方面,本学科拥有一支全国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教研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科特色鲜明,生物技术应用学科优势突出。目前,本学科共有高级职称58人,中级职称8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省杰出科技人员2人,闽江学者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
生物学学科拥有较好的硬件条件、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良好的科研平台建设和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在省部共建政策和海西建设的大背景下,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学科的壮大发展对海西建设的人才培养、生态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